近日,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部门联合组建的课题组,发布了第15份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
自2020年9月起,该课题组开始按季度向我国小微经营者投放调研问卷,试图为市场主体、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及社会公众了解小微经营者生存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课题组刚刚发布的题为《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4年一季度报告暨2024年二季度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7376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我国小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所遇到的挑战及对下一季度的信心有了较为全面的体现。
外部融资主要渠道变为向传统银行贷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部门(机构)近期围绕《报告》,组织了一场研讨会。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提到,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向传统银行贷款成为小微经营者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更倾向于向传统银行借款,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更依赖于线上借贷平台。
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点。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表示,在很多情况下,小微企业融资难是由企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评价复杂、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周期较长的问题,企业规模小、资产轻、信用记录不完善,没有融资的经验,这些都成为当前金融风控体系下获得贷款的障碍或者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我们依靠政策和观念的转变之外,很重要的还要依靠金融科技创新。
有银行内部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有多少数据就可以做多少金融,但是小微企业规模小,公开信息少,银行在缺乏小微企业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有时候发放贷款动力也不足,还会担心给小微企业贷款量过大形成坏账。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大型银行和国有银行积极开展普惠小微信贷业务,并通过政策配套引导银行加强主动服务,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很多银行业在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更多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可能。
4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未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一是要求银行实现保量、稳价、优结构。保量就是要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稳价就是稳定信贷价格,指导银行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要求银行严格规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结构就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首贷、续贷投放,增加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二是优化三项监管制度,将修订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评价维度,突出服务效果的评价,完善监管协同联动机制;修订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根据小微企业贷款特点,完善差异化的分类标准;优化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细化尽职免责认定标准,进一步提高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制度的结合度,更好地保护尽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环境。继续联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深化涉企信用信息共享,继续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拓展信息共享深度,优化信息共享方式,更好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记者梳理课题组过往发布的多份报告看到,小微经营者的主要对外融资渠道包括线上渠道向非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借款、传统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或使用信用卡、亲朋好友借款、传统银行经营性借款等。
向传统银行经营性借款占整体对外融资规模的比例,在2022年之前一直在低位起起伏伏,但这一数据自2023年一季度起持续快速攀升,2023年一季度为9%,二季度为14.9%,三季度为18.6%,四季度为19.1%,至今年一季度这一数据达到20.1%,已跃升为小微经营者对外融资的第一大主要融资渠道。
《报告》同时提到,今年一季度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机构融资利率为6.8%,环比下降6.3%。
《报告》同时提醒,传统银行在信息审核、信用评估等方面的程序一般较复杂,贷款审批周期较长,可能降低小微企业获得信贷的效率。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经营受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景气变化、突发性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偿贷能力较为脆弱,银行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多坏账问题。
各项扶持政策对小微企业覆盖率相对平稳
为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
比如,去年6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到,在2023年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将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所得税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年底;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年底。
课题组在问卷设计时,也询问到了相关政策的覆盖率。
《报告》提到,今年第一季度,小微经营者反映的各类扶持政策总体覆盖率为48.1%,与上一季度(48.9%)相比基本持平,与去年同期(43.8%)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考虑到季节因素,与去年同期相比,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成本减免类政策的覆盖率均有所提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研究员、智库中心常务副主任范保群在前述研讨会上强调了政策巩固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结合实际情况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降低小微经营者的经营成本;直接向小微经营者提供资金支持和消费券;推动小微经营者的数字化转型;将小微经营者纳入国家观察和统计体系等。
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整体向好
《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营商环境环比整体向好,16.8%的小微经营者对本地区营商环境的评价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较上季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其中,小微经营者对营商环境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监管与执法公平公正”等方面。
记者梳理课题组过往的报告发现,上述问题是自2023年三季度以来,小微经营者持续反映较多的问题,不过,反映“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监管与执法公平公正”问题的比例自2023年三季度至今一直在下降。
课题组在问卷设计时,还设置了“小微有话说”这一开放式问题。在此次调研中的7000多份有效答卷中,1793位小微经营者参与了“小微有话说”开放式问答环节。
记者看到,留言主要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反映经营压力与困难的,一类是期待获得更高额度、更长期限、更低利息、更稳定的融资,一类是期待改善营商环境的,还有一类留言是涉及到线上经营的小微企业期待平台改进管理机制的。
课题组通过语义情感分析将小微留言情绪分为正向、负向和中性三大类,统计发现,在过去几个季度的调查中,小微经营者的留言中,正向情绪占比在区间24%至64%波动;负向情绪占比在区间4.6%至17.3%波动。具体而言,一季度小微留言的负向情绪占比有所下降,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正向情绪占比稍有上升,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
“正负向情绪比值处于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表明小微经营者对经营前景整体持积极态度。小微企业经营者对2024年二季度的信心指数为50%,上升0.7个百分点,处于荣枯线临界值。从分项信心指数看,小微经营者对于市场需求、营业收入和运营成本信心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雇员规模分项信心指数基本持平。”课题组建议,针对小微经营者的近虑和远忧,过去三个季度以来小微经营者反映较普遍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监管与执法公平公正”等问题,或可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直接的政策抓手。
市场监管总局不久前还制定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点举措》明确要持续推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持续支持小微企业,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令小微企业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得到迅速复苏和增长。”范保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