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高考志愿填报陷阱

6月27日,多个省市的普通高考第一次志愿填报正式开始。在此之前,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教育部首次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教育部同时提醒: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开展的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此外,还存在有机构或个人以所谓的“权威专家”“内部信息”等名义开展虚假诈骗活动,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严防被骗。

近年来,针对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机构、APP迅猛发展,可谓遍地开花,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填报志愿带来了便利和指导,但不容忽视的是,这背后也存在不少风险。

《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问题频发。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239篇文书。

有机构先承诺保录后无法履行承诺

当考生和家长对院校和专业不太了解时,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能够弥补“信息差”帮助考生成功报考自己心仪的专业。

“感谢他帮我圆了学医的梦想。”刘铮(化名)是河北省2023年的一名高考应届生,从小就想学医,无奈高考分数却只能填报专科院校。在经过多途径咨询后,找到了业内一位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名师。

“他帮我分析,我的成绩当时能够选择的临床医学专科院校本就有限,未来能够有专升本机会的学校就更少了。”最终,刘铮听从建议,选择填报了一所不错的专科院校的中医专业,学习这个专业后可以通过专升本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能够帮助考生“圆梦”,而一些浑水摸鱼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却能让考生“梦碎”。前不久,云南省陆良县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高考志愿填报纠纷案件。

2022年6月26日,高考结束临近报志愿期间,陈某及亲属前往许某开设的咨询公司咨询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事宜,许某承诺可以按照陈某喜欢的院校及专业填报,并保证能被所填报的学校及专业录取。

经过协商,双方签订《高考志愿专科层次“特殊指导”协议》,陈某在许某提供的学生情况确认表上填报云南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后又按照许某要求,增加该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保底专业。陈某按照许某的要求将指导费16000元支付到第三人彭某账户。其间,陈某秉承诚信信用原则,积极按照许某要求提供实现合同的必要信息。

2022年9月15日,许某告知陈某云南某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录取名额已满,陈某未被录取。后双方协商变更填报志愿,陈某又按照许某的建议改报曲靖某专科学校、楚雄某专科高等学校、红河某职业学校,并且每个学校均填报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许某再次保证陈某一定会被曲靖某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专业录取。5日后,陈某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查询到,其被曲靖某高等专科学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录取。

录取的学院、专业均未达到陈某预期。因此,陈某再次与许某联系,要求到该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专业就读,为此双方产生纠纷,陈某将许某诉至陆良县法院。

经法官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解除双方签订的《高考志愿专科层次“特殊指导”协议》;许某一次性退还原告陈某特殊指导费人民币16660元。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多数机构提供的‘保上大学协议’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考生最终的录取结果并未达到协议所承诺的水平,这可能会让考生和家长感到失望和不满。建议考生在选择机构时充分了解风险,并在协议中明确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传稿告诉记者:“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高考报志愿机构由于专业化程度、人员数量、投入成本等多方原因,导致其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考生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是服务质量的问题,严格来说,是对考生的未来不负责任,也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他举例:有的高考志愿机构为了谋取不当利益,对机构规模、师资力量、报考效果等方面进行夸大宣传、恶意炒作;有的超经营范围、违规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并违规收费;甚至有的高考志愿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提前查分、破格录取、花钱运作上名校等事由欺骗家长及考生,使其陷入预设的圈套。

“对此,高考志愿机构因虚假或误导性内容导致考生利益受损,考生及家长有权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要求民事赔偿,高考志愿机构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刘传稿说。

北京康达(海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芳向记者表示:“当前,签订保上大学协议成为一些机构与考生之间的普遍做法。但如果服务导致考生分数浪费或滑档,对考生的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对考生及家长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袁芳建议,考生和家长应该仔细审查书面协议内容,并明确协议中的追责条款,了解所有细节,在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如出现上述情况,家长或学生可向机构提出解除协议,退还学费,如有约定违约责任,同时可以要求机构承担违约责任。

有咨询机构提供错误信息导致考生错失211学校

在先出高考成绩后报志愿的省份,考生和家长希望尽量不浪费分数,很多家长是通过高考填报志愿服务机构提供的学校分数线、录取位次等信息进行志愿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

去年,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咨询机构提供错误信息导致高考志愿填报失误的案件。

彭某某是重庆市一名2022年的高考应届生,高考前,他支付333元购买了重庆某教育机构提供的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高考升学包。2022年6月彭某某参加高考,取得560分的成绩,在重庆高考生中位次为3541名。

重庆某教育机构所研发的APP和官网有数据查询和模拟填报志愿等功能。填报志愿前,彭某某通过该APP填报志愿,该APP向彭某某推选匹配的提前批“冲一冲”学校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2021年录取位次为第3404位次(事后才得知该专业2021年正确的录取位次是第7489位次,实际在“保一保”学校范围内),导致彭某某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提前批次B段中被误导选择该学校专业,使得彭某某以第3541位次误被低分位次学校专业录取,而不能入读更好的一本211学校和专业,失去了选择机会。彭某某认为,重庆某教育机构提供的错误信息导致自己高考志愿填报失误,给自己及其家人带来了严重精神伤害。遂将重庆某教育机构告上法庭。

经审理,法院认为,重庆某教育机构APP提供的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在重庆市的录取位次为3404,与实际位次7498不符,侵犯了使用者彭某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应当向彭某某赔礼道歉。因重庆某教育机构APP提供的该数据错误,彭某某在未进行其他方式核实的情况下,相信了该数据,并在其填报“冲一冲”的高考志愿处填报了实际为“保一保”的高考志愿,且被实际录取。故,重庆某教育机构侵权行为与彭某某被“保一保”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录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重庆某教育机构APP提供的错误信息,对彭某某的志愿填报确有影响,但彭某某个人及其家人,在志愿填报时未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亦有不审慎的过错。综合案情,法院对彭某某主张的精神抚慰金,酌情主张20000元。

判决书中指出,高考在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不必多言,在得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真实名次与之前所知差距如此悬殊时,彭某某的身心遭受伤害,不言而喻。此20000元的意义不仅是对彭某某精神的抚慰,更是希望对重庆某教育机构这个信息提供者有所警醒,望其深刻意识到高考填报信息对于寒窗十二年学子的作用之关键,意义之重大,不再出现本案类似错误。

林先平认为,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机构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另一些机构则可能存在夸大其词或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对于高考志愿咨询老师,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衡量标准,如专业背景、经验、成功案例等”。

“高考报志愿机构和相关APP主要是根据往年的数据和填报、招录情况,对于当年考生数量变化以及招生数量的增减,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得出可靠的结果。”刘传稿建议考生仅将高考报志愿机构、相关APP的填报建议作为参考,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高考填报志愿的最新资讯,不要过度依赖高考报志愿机构和相关APP,否则有可能出现高分落榜、高分低报、高分复读等浪费高考分数或者退档、滑档的情形。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