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网络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的18.1%。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播带货乱象频发,直播电商成为监管重点对象。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在严监管之下,一些直播带货“套路升级”,部分商家为牟利深入“研究”消费者心理,不断打“擦边球”规避监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手段更隐蔽,消费维权难度增大。(6月13日《工人日报》)
从直播带货行业出现的那一天开始,相关的侵权乱象和套路就出现了,且近年来一直处于“升级”状态。在犯罪侦查学里有个概念叫“反侦查”,指的是犯罪嫌疑人为了达到延缓、阻碍侦查进而逃避追责的目的,在犯罪各个阶段采用各种手段、方法与侦查方进行对抗。显然,一些商家为了规避监管,煞费苦心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不断“升级”直播带货的套路,使其侵权的外在形式和特征越来越隐蔽,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有迷惑性,相对应的则是消费者识别和防范侵权套路的难度以及维权的难度加大。
直播带货的套路一直备受诟病,也遭遇了来自监管部门、平台、消费者、媒体等主体越来越大的监督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比较粗糙、直接、明显的吃相难看的直播带货套路的生存空间呈现缩小之势,效果逐渐弱化,且容易留下侵权的证据和把柄,容易招致消费者或监管部门的维权针对,容易给商家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一些商家变得越来越“聪明”,“反监管”“反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选择的直播带货套路也披上了更新颖、更复杂、更精致的外衣,给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比如,“用羽毛球的价引球拍的流”“用鞋垫的价引皮鞋的流”等低价引流套路、用虚假的主播身份博受众同情套路、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套路等都很容易让消费者中招,由于商家精心钻法律空子,打了“擦边球”,侵权手段隐蔽,处于信息劣势的消费者即便发现被商家套路,取证的难度也较大,维权的成本也较高。不少消费者常常因此选择吃哑巴亏,放弃维权。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直播带货的侵权套路再隐蔽,再升级,再异化,其根本的性质不会改变。用法律视角严格审视、分析,无论是利用低价商品引流,还是虚构主播身份,抑或是隐瞒有关商品的关键信息、模糊商品的“身份”,均踩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涉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
直播带货套路“魔高一尺”,监管理应“道高一丈”。直播带货的套路朝着“反监管”“反维权”的方向不断“升级”,不断进化,不断隐身,监管也应随之不断升级,不断强化。
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消协、直播行业协会、直播平台等加强对直播带货套路“反监管”新动态、新趋势的关注和研究,见招拆招,有的放矢地完善监管规则和标准,推出更高效、更管用的监管措施,提升监管对直播带货新套路的甄别能力、打击能力,并确保监管责任覆盖到位,堵住监管的漏洞,清除监管的死角死面。监管部门应依托网络巡查和消费者投诉举报,广泛收集直播带货套路的“升级”线索,依法调查定性,除了在个案中按事实和程序处理,还要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对监管维权进行示范引导,并动态调整直播带货行为负面清单。当然,监管部门、消协等还应强化对消费者的维权教育,帮助消费者提高对直播带货“升级”套路的警惕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
只要监管的升级速度能够匹配直播带货套路的升级速度,练就“火眼金睛”,直播带货的套路再升级,再变化,也逃不出监管的“掌心”。